趁著短暫的夏天結束之前,我們向學校請假一週,從倫敦開車出發,做了一趟英國鄉間慢旅行。
The Cotswolds. There's no finer place to fulfill my England fantasies.
第一次來到The Cotswolds 科茨沃爾德,便愛上她的優雅與寧靜。我們花了一整個星期的時間,帶齊了健行地圖,漫步在Cotswolds一連串精巧雅緻的村莊與古色古香的小鎮之間。零星散佈在綿延起伏丘陵地帶的鄉間小鎮,與周遭優美的大自然景色合而為一,有著濃濃的英國氣息,獨俱風情,與歐洲許多國家鄉間比較起來真的很不相同,既典雅又和諧,意外地讓人驚豔,也美得令人屏息。
英國,又再一次讓我傾心。
With glorious honey-coloured villages riddled with thatched cottages, old mansions, and atmospheric churches, the Cotswolds countryside just oozes old-world English charm. Strolling among these idyllic stone little villages, walking slowly around all the tranquil valleys & gentle rolling hills, what a enjoyment !
科茨沃爾德(The Cotswolds)位在倫敦西北方位英格蘭的心臓地帶,大約位在Oxford牛津西方,Bath巴斯東北,以及Stratford upon Avon亞芳河畔的史特拉福以南,一個跨越六個郡的地區。自中古時期以來便是羊毛生產地。當初工業革命與蒸汽火車沒有深入這片廣大的鄉間,今日才得以保有原始的風貌與古典傳統的建築風格。英國人也驕傲地宣示著,Cotswolds是”Areas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”(簡稱AONB)。
一些台灣旅行團停留Stratford後,便將最美的Cotswolds鄉間直接跳過,直接拉車一百多公里到Bath,真的很可惜,千里迢迢來到這裡,竟然入寶山空手歸。我覺得英國鄉間,正是道地人文風情的精華所在啊,就像義大利最精華的部份之一正是托斯卡尼鄉間一樣,都是值得我們倆一再到訪的美好的地方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莎士比亞的故鄉 << Stratford-upon-Avon, home for Shakespeare >> Warwickshire, West Midlands, UK. ( Population 25,505.- )
Stratford-upon-Avon亞芳河畔的史特拉福小鎮,是莎士比亞的故鄉,吸引著全世界各地而來的人到此朝聖。我們將車子停在Holy Trinity Church旁,順著River Avon河畔一邊欣賞沿途河岸風光,一邊輕鬆適意地漫步到鎮上。
寧靜安詳的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正廳下,正是埋葬莎士比亞的地方。
教堂入口處提供熱茶與點心的簡單休息區倒是第一次見到。英國地處中高緯度,氣候常年偏涼,從涼涼的屋外進入教堂能有一杯熱茶真是合情合理的體貼安排。
漫步在Stratford古樸的街道,時光彷彿倒轉了五百年,舉目望去盡是中世紀都鐸式建築(Tudor style architecture)。這些流行在中世紀建築晚期都鐸王朝(1485–1603)期間的英式建築群, 有裝飾性的半木結構, 高聳的雙面斜屋頂(避免下雪堆積在屋頂壓壞房子), 巨大的煙囪與煙囪管帽, 凸出交錯的山牆, 高而窄的窗戶, 與門窗上的小型方格玻璃(五百年前的技術不足以製作夠堅靭的大片玻璃)等特徵。
建於16-17世紀的Harvard House,是美國哈佛大學創辦人John Harvard母親的故居。John Harvard的母親留下大遺產,讓他得以創辦美國哈佛大學。
漫步在中世紀古樸的街頭,不禁讚嘆英國人維護人文歷史的不遺餘力。當地人享受優雅中古世紀古城美好生活的背後,其實需要常年投注龐大的修護費用。炸掉古宅再建更快更省錢,也容易多了。但當地人選擇留下所有這些中古世紀古建築,常年投注心力,仔細維護,世代生活其間,安安穩穩地活出自己的格調,自己的樣子。
台灣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可以”觸摸的古老歷史”了。對我來說,這些會說話的古老建築,這些可觸摸的真真實實的存在,可以直接連結”人.與.歷.史.”的真實關係,充滿著無邊魅力。有了清清楚楚的,可以碰得到摸得著的歷史,心裡就像有了根,安安穩穩的。
即便是新翻修的屋宇,也盡力保持與其他老建築風格和諧一致。我想知道,台灣能否做到這些?!
放眼望去,在這費力又花錢維護來的老建築中,街角優雅的鑄鐵美麗街燈,屋頂煙囪頂上裝飾的金黃管帽,懸掛屋簷盛開的花草,低調又和諧的店家招牌,都清楚地傳達著這兒的人們多麼處心積慮為自己居住的環境加分,努力地維護視覺上,心理上的自在及舒適。突然,一張小小的藝術展覽方向指標 ”Art Exhibition 13~29 August -->”吸引著我的目光(上圖中間的黃色招牌)。只因為它原木色的廣告標示和街景太過和諧,幾乎讓人很難發現它的存在。半仔細正眼瞧著看看,又不禁會心一笑。我若是展覽藝術家,我的指示牌也只想這樣似有若無地站在村鎮裡,抱著尊重這個環境,尊重別人盡全力維持美好的努力。絕對不容以一張小小招牌,暴力破壞這所有一切的和諧 -人與環境的美好和諧,人與人之間的美好和諧。我想知道,台灣能否做到這些?
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有熱心的導覽人員,可以免費參觀。除了上演Shakespeare的戲劇,常年還有多項豐富展演。
離開Stratford前,我們倆開著車子按圖索驥,在距小鎮1.6K處找到Anne Hathaway(莎士比亞的妻子)充滿童話般造型的舊居 " Anne Hathaway's Cottage "。擁有Cotswolds典型的麥梗屋頂,中世紀都鐸式半木結構與高聳的煙囪,兩人像走進童話故事裡的場景,開心極了。
突然發現,自己小時候畫畫課裡塗鴉的房子(傾斜的屋頂,窗戶與門口啊,與高聳的煙囪)正是眼前的這個樣子耶,並不是鄉下奶奶家的四合院,或任何台灣西部城鎮的房子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優雅的 << Chipping Campden >> Gloucestershire, South West, UK ( Population 2,206.- )
漫步Chipping Campden主要街道High Street,兩旁盡是14世紀到17世紀美麗優雅的古老建築。中世紀人們以Cotswolds當地的Limestone石灰石當作建材,砌成屋宇房舍及公共建築。Limestone因開採地的不同或經歲月的洗禮呈現出從淡黃到深褐的"蜂蜜色澤",無論四季如何變換交替,暖色調的屋宇在天地間傳遞著一股無法言喻的溫馨氣息。
Chipping Campden is a small market town and is notable for its elegant terraced High Street, dating from the 14th century to the 17th century. The High Street is lined with honey-coloured limestone buildings, built from the mellow locally quarried limestone known as Cotswold stone. "Chipping" is from old English cēping, "a market, a market-place"; the same element is found in other towns such as Chiipping Norton, Chipping Sodbury, and so on.
Church of St James(左)與17世紀時第一任領主Sir Baptist Hicks所蓋的莊園遺址Campden House(右)。
英國許多村鎮中的主要街道都叫High Street,就像台灣各村鎮的主要街道都是中山路或中正路一樣。而High Street上的Market Hall市集大廳,通常正是村鎮的中心。照片上Chipping Campden的Market Hall建於1627年,已經有將近五百年的歷史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彷彿被世人遺忘的世外桃源 << Minster Lovell, an exquisite & delicate gem >> Oxfordshire, South East, UK ( Population 1,348.-)
Golden thatched cottages with picture-book gardens line the main thoroughfare to the church. The village Minster Lovell has a timeless air untouched by modern-day living. With a history going back almost 600 years, the exquisite & delicate gem in Cotswolds couldn’t be more quintessentially English.
兩人停妥車走進村子,立刻被一股寂靜安詳的氣息包圍。村子裡沒有半點車聲,也沒有擾人的觀光客,清新空氣中隱隱傳來的鳥鳴與潺潺水聲,更讓人覺得無比寧靜。這只住了一千多人的小村子真是一處世外桃源。
沿著村子唯一的主要道路緩步前進,沿途有許多傳統茅草屋(thatched cottages),或蜂蜜色的Cotswold Limestone石屋,清澈的小溪the River Windrush繞著村子靜靜淌流,天鵝與鴨子嘻戲其間,屋子周圍精心種植的花草樹木倚牆而立,生意盎然。這一切的寧靜與和諧,自然不是憑空變成,而是巧手佈置而來。比較起都市中的鋼筋水泥環境,這裡的屋頂利用當地麥梗,取材曠野中的石灰石當作牆垣,即便是斜倚牆角的花花草草,都像自然天成,一切回歸純樸與原始的結果,是心理的自在及寬舒,是心靈與大自然的重新契合。
走近麥梗茅草屋頂仔細打量,突然領悟,其實茅草或石材在全世界各地,從古到今,都是普遍存在的建材與基本技術,是人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工藝之一,並不陌生。早在人類離開穴居生活後,懂得就地取材,以石或木料為主架構,茅草覆頂,用來遮風擋雨。茅草屋還可減少戶外噪音,冬暖夏涼。只是二十一世紀的此刻,鋼筋水泥已是世界各地普遍的建築材料,水泥叢林早已經是城市的基本樣貌。
像這樣有美麗傳統茅草屋頂的建築物(thatched properties)目前在英國大約共有六萬棟;其中四分之三都由國家登記列管,而且數量逐年有.增.無.減.。讀到這裡,我不禁大吃一驚,不僅因為這straw(麥梗)和weed(一種野草)編築成的茅草屋頂,得每十五到二十年重新翻修一次,汰舊換新的工程既花錢又費力;還得找到懂得這項傳統工藝的師傅,確認隨時能為你修復或重新規劃屋頂。
我們倆向來嚮往這樣典雅寧靜,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共存的鄉村生活,但親眼看見這裡的人為了能繼續擁有這些傳統房舍與"世外桃源"般的鄉間生活所做的一切努力,不禁打從內心感到無比敬佩。舊世界裡才有的鄉村美景背後,需要多少無價的堅持?!
我們按照健行地圖的指引,沿著村子唯一的主要道路穿過村子,進入健行步道的起點。
順利找到一處十五世紀貴族宅第的遺跡Minster Lovell Hall and Dovecote。
English Heritage - The ruins of Minster Lovell Hall and Dovecote are located in a beautiful rural setting beside the River Windrush. The extensive and picturesque ruins of a 15th century riverside manor house, including a fine hall, south-west tower, and complete nearby dovecote. The home of Richard III's henchman Lord Lovell.
更多資訊在Minster Lovell Hall官網 http://www.historic-uk.com/HistoryMagazine/DestinationsUK/Minster-Lovell/
依照健行地圖的指引,我們走進入一片典型的Cotswolds鄉間田野,按著”footpath”的標示健行了一大圈回到村子。其實我們走過的許多path都是私人擁有的土地,但在英國有個很體貼的不成文規定,農場主人隨時歡迎像我們這樣健行的人"有禮貌地"通過他的家園。比方說進入圍籬時要記得關上門圈,以防止牛羊群穿越,溜狗的健行者要拴住狗,讓狗兒不在農場或私人土地恣意奔竄,驚擾牛羊或其他健行者。土地主人與健行者"互相信賴, 互相尊重"的不成文規定真教人窩心。若我是台灣農場主人,我會這樣門戶大開,我可以相信任何隨意進出的陌生人嗎?! I don't know...
回到村子裡Old Swan旅店收稍事休息,離開前依書上角度比對一下,再來張"到此一遊",紀念一下這個可愛寧靜的小村子。下次見囉。
鄉間旅店沉靜而舒適,坐在溫暖的壁爐前磨到發亮的老舊沙發上,凝視四周,有一種時光停滯的錯覺。
除了走路健行,在英國開車旅行真是件輕鬆愉快的事。與台灣甚至法國,義大利比起來,英國駕駛人非常守法,超級遵守紀律,不會違規超車,搶道,飆速,隨意變換車道,違規左右轉甚至逆向(這些在台灣全是稀鬆平常)。當地人告訴我們,交通違規可是嚴格取締,確實重罰。在法國義大利稀鬆平常的"全民違規停車",我在英國卻從沒見過。在英國幾乎沒聽過有人按.喇.叭.,喇叭聽說是萬不得以才啟用的警示。在英國開車等著過十字路口,駕駛人習慣互相禮讓,有時雙方通過後還以微笑示意。我們一直到被禮讓了好多次之後,終於才漸漸習慣這種"很被人尊重"的開車文化,很不真實的感覺。人真的可以這樣輕鬆適意地開車耶?! 竟然真的可以這樣生活耶?! 此刻想來,台灣交通的亂像真像是場遙遠的惡夢,真想從此不再身處其間。如果在台灣,大家能更多一點互相尊重,不論是走路,開車,一切的一切, 如果能多一點互相尊重,只要多一點點就好…。
在英國居住期間,我們倆一直以"被信賴""被尊重"的方式生活著,不止在田野健行時,在開車時,也在商店購物,學校上課,在地鐵排隊,在歌劇院看表演時,…英國人有.禮., 不吝給予幫.助., 尊.重.他人, 說話溫.文.儒.雅.卻不冷漠。到我這樣的年紀,別人對我矯揉造作的熱情但實際卻是冷漠的鄙視,我是會清楚知道的。我們倆在英國這樣"被尊重"地生活著,每天既自在又安適,真是件美好的事。 人,原來可以這樣輕鬆簡單地活著...。
Jocelyn in London
Sep. 8th, 2011
更多旅居倫敦的相關閱讀在這裡 –
* 8-18度C的幸福-在倫敦展開新生活@Living in London
留言列表